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人民日报:NK细胞治疗白血病,首次被证实安全有效!
人民日报:NK细胞治疗白血病,首次被证实安全有效!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1-02 00:00

202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带领团队在白血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文章,她首次证实NK细胞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并提出将细胞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的新方案,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1754274792302.jpg


赵翔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兼教授、研究员与博士生导师,在医学科研及临床治疗方面贡献卓越。长期专注于血液疾病诊治、干细胞移植与免疫细胞治疗研究。2024年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荣获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等荣誉。

,抗击白血病的严峻考验

白血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治疗的艰难程度给众多患者及医疗团队带来了极大负担。传统疗法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该策略涉及使用高强度的放化疗手段,清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随后将来自健康捐赠者的造血干细胞引入患者体内,旨在重建其免疫防御系统及造血机能,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系统重装”。

然而,白血病之所以难以对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即便患者成功跨越了移植这一难关,仍面临着极高的疾病复发风险。更为棘手的是,治疗后的免疫能力低下和容易受到巨细胞病毒(CMV)、疱疹病毒和肝炎病毒等病原体侵袭的状况,常常构成治疗的重大障碍,甚至是治疗失败的致命一击。因此,白血病患者的康复过程布满了重重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

赵翔宇教授,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领军人物,率领其团队深耕NK细胞在治疗白血病领域的转化研究,为更多深陷痛苦的患者寻找希望。

二,转换视角探索治疗新路径

赵翔宇教授及其团队在NK细胞领域转换了全新视角,探索出了新的治疗路径。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构成了人体先天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NK细胞在体内持续“巡逻”,一旦发现异常细胞,它们无需预先激活便能迅速“投入战斗”,展现强大的杀伤能力。

其中,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扮演着调节NK细胞功能的关键角色。

赵翔宇教授及其团队在研究中揭示了一项突破性发现:供受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相合的情况,能够显著降低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风险,同时有力推动移植后NK细胞的再生与功能重建进程。

三,改变国际供者选择标准

赵翔宇教授首次提出:在选择供者时应优先考虑与受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相匹配的供体。这一发现挑战了国际上推荐优选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不合的供者选择原则的认知框架,并促使多个国家供者选择指南的制定标准发生了改变。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NK细胞治疗领域,还对整个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助平台数据的多组学分析,赵翔宇教授团队观察到NK细胞快速重建的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基于这一发现,她将研究焦点锁定在NK细胞对抗白血病及病毒的调控新机制上,成功揭示了调节NK细胞抗白血病及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型作用机制。

通过对机制的深入钻研,赵翔宇教授在精确筛选供体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从源头上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

由于NK细胞比例偏低,加之体外扩增与基因编辑面临重重挑战,传统的NK细胞疗法一直未能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赵翔宇教授在微小残留病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引入了NK细胞疗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无白血病存活率,打破了这一僵局。

她不仅成功验证了由过继性回输体外扩增的NK细胞可以有效预防白血病复发,还惊喜地发现该方法同样适用于预防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成功证实了NK细胞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此外,赵翔宇教授与其合作者共同构建了基因编辑的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的NK细胞,为NK细胞疗法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翔宇教授的突破性发现,不仅显著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无白血病存活率,还颠覆了传统的供者选择策略,推动NK细胞治疗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她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验证,改变了多个国家的供者选择指南,还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NK细胞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17542747587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