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人民日报:细胞疗法推动疑难重症治疗进入新阶段
人民日报:细胞疗法推动疑难重症治疗进入新阶段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4-11-11 05:25

随着全球生物细胞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领域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历着从传统治疗手段向细胞治疗领域的深刻转型。

2024年4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人民日报社主办)官方权威发布题为《细胞疗法推动疑难重症治疗进入新阶段》的文章,着重强调了细胞疗法在当今以及未来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细胞产业的兴起

细胞治疗作为医学前沿阵地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持续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此次人民日报的权威发声,不仅是对我国细胞治疗产业迅猛发展的积极肯定,更是对该领域技术成果的高度赞誉与认可。

1754015386846.jpg


在慢性疾病的治疗领域中,临床依然主要依赖药物治疗,这些药物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或发挥酶促效应来调节体内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发挥疗效。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十分显著,对整体组织或系统的再生与恢复能力很有限。细胞治疗则通过替换受损细胞、激发组织再生、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修复及调节免疫反应等机制,能够从整体上修复机体系统,为传统疗法难以攻克的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

尤其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上,细胞治疗彰显了六大显著优势。


1,个性化定制:

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量身打造治疗方案,力求疗效最大化。

2,源头解决:

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直击病灶,而非仅仅缓解表面症状。


3,多向分化能力:

干细胞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满足不同损伤修复的需求。

4,免疫调节:

细胞治疗具备免疫调节功能,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减少药物依赖:

通过细胞治疗降低对药物的依赖,减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6,效果持久:

细胞治疗持久有效,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人民日报强调,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细胞治疗产品展现出技术迭代迅速、创新潜力巨大、临床需求度高及高度个性化定制等特点,相较于传统的大小分子药物,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人体修复大师

到2022年6月29日为止,全球范围内已有14款干细胞产品成功获得市场准入。同时,正在进行中的干细胞临床试验数量达到了6216项,这些试验覆盖了200种不同的适应症,并涉及八大系统疾病范畴。

具体来说,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性疾病的治疗上,均已报告了成功的干细胞治疗案例。

1754015354413.jpg



1,呼吸系统疾病

一项采用双盲、多中心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共计4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名患者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的静脉滴注治疗,而另外20名患者则接受了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的静脉滴注。

试验结果显示,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组,其生存率相较于对照组有了显著提升,提高了2.5倍。在那些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其生存率竟提高至对照组的4.5倍。

2,神经系统疾病

一项已推进至临床II期阶段的研究,针对13例遭受不同程度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了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治疗。这13名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均相当严重,特别提及的是,其中一位34岁男性患者,因从1.5米高处坠落,不幸造成C5脊髓损伤,导致长期卧床无法自行站立。

经过6个月的治疗周期,这13例患者中的12人展现出神经功能的显著改善,并且他们的ASI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标志着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3,内分泌系统疾病

《干细胞转化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改善并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

针对多名经传统治疗无效的Ⅱ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足部溃疡几乎完全愈合,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在随后6个月的随访中,溃疡未见复发,且整个治疗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4,运动系统疾病

“Jointstem”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单次关节内注射治疗严重骨关节炎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药物,其研发历程长达16年之久。该药物已在韩国顺利完成3期临床试验,并提交了新药申请。

临床试验共纳入了24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12例患者接受了含有1亿个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Jointstem”药物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Jointstem”治疗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疼痛缓解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改善。


5,免疫系统疾病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历经18年不懈努力,成功攻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世界性难题,将难治性红斑狼疮的5年死亡率从45%降低至16%。

6,生殖系统疾病

早在2013年,南京大学鼓楼医院便率先开展了利用功能胶原支架材料与患者自体干细胞或围产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结合,进行子宫内膜严重损伤后的功能性修复,并启动了子宫内膜再生的临床研究。

这项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至今已有13位因重度宫腔粘连而不孕的患者成功受孕并顺利分娩,共迎来了14个健康的“再生医学宝宝”(其中一位患者更是治疗后两次成功怀孕产子),另外6位患者也已成功怀孕。这一重大突破在2017年得到了央广网的广泛报道!


7,循环系统疾病

一项历时5年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参照FDA II期临床研究标准,纳入了116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在治疗后进行了18个月的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在合适的时间窗内,结合常规临床治疗,通过冠状动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且有效的。这一研究为未来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探讨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潜在替代方法,为心脏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8,糖尿病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团队在《细胞发现》上发表研究,首次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一名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已脱离胰岛素治疗33个月。

相较于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不仅避免了伦理争议和高致癌风险,还能分化成骨、软骨、脂肪、神经、肌肉等多种组织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此外,间充质干细胞还被视为修复和再造人体受损组织或器官的理想材料。


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生物经济正积极响应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趋势,致力于发展关乎民众生命福祉的生物医药产业,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生命健康保障的新需求。

当前,干细胞疗法在疾病治疗领域所展现的非凡潜力,已广泛通过临床数据得以证实,显著促进了疾病治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临床数据的日益丰富,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计将持续提升,为众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带来实质性的福祉。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17540149392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