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健康医疗成为全民热议话题,干细胞技术作为“第三次医学革命”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我国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产业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刘中民,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策的专访。
刘中民教授在专访中,为我们全面解析了干细胞的作用原理、干细胞抗衰机制,以及中国干细胞产业在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和政策监管等多个维度的现状,并深度剖析了在全球竞争格局下,中国干细胞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干细胞的作用原理
刘中民教授说,干细胞犹如一粒神奇的种子。在人类的繁衍中,精子与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就是一个干细胞,它持续增殖分化,逐步形成人体的各类器官,推动胎儿的成长发育。婴儿诞生后,体内干细胞的增殖进程仍在继续,直至 20 岁左右,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约60万亿个体细胞,构建出成年人的身体。
理论上干细胞可不断复制,但受自身与周围环境影响,就像种子生长依赖土壤一样,干细胞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也需良好的器官功能这一 “土壤”,且它还会通过旁分泌作用来改良 “土壤”,所以干细胞既是 “种子” 又能改良“土壤”。
人体内的干细胞会不断扩增产生新细胞,同时体细胞也在持续衰老。当衰老细胞多于新生细胞,人便开始衰老。衰老细胞会向周围细胞发出 “自杀指令”,引发 “烂梨效应”,如同筐中烂梨会使周围梨也烂掉。而干细胞能定点清除衰老细胞,这就是它在人体里发挥作用的原理。
二,干细胞为什么可以抗衰?
刘中民教授指出,衰老在过去常被视为生理现象而非疾病,虽然衰老已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但在临床上我们还未正式将其作为一种疾病对待。实际上衰老是各类慢性疾病的根源,随着人体不断衰老,干细胞数量逐步减少,免疫功能不断下滑,器官功能也随之衰退,这就使人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干细胞抗衰的道理很简单,如同肚子饿了吃块面包,干细胞少了就补充干细胞。如果在40岁时人体内仅剩下3亿干细胞,那么随着年龄增长到50岁、60岁,干细胞数量会持续减少。如果每年能补充两亿或三亿干细胞,便有望实现所谓的“冻龄”或“逆龄”生长,这正是干细胞抗衰的基本原理。
同样地,生病往往源于免疫系统异常和器官老化,干细胞恰好具备调节免疫系统的能力。免疫过强可能会导致类风湿、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疾病的发生;而免疫过弱则会使人频繁感冒,甚至增加患肿瘤的风险。在这种情境下,干细胞能够下调过强的免疫反应,提升过弱的免疫力,从而有效应对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
此外,干细胞在治疗器官老化引发的疾病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它们能够修复受损的器官功能,使衰老的器官重新焕发活力,进而缓解或治愈相关疾病。
以关节炎为例,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运动过度,关节面的软骨可能会磨损,暴露出下方的骨骺,就像轴承损坏一样,导致疼痛和行走不便。通过输入干细胞,一方面,这些细胞能够复制并分化成新的软骨组织;另一方面,它们还会分泌大量的抗炎物质,迅速缓解关节疼痛。
有时患者在注射干细胞的第二天就能感受到疼痛的明显减轻,虽然软骨完全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患者的行走能力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这就是干细胞神奇的地方。
三,干细胞技术是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核心
2001年,刘中民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柏林人工心脏手术;又于2003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心肺联合移植且病人长期存活的手术。人类约48%的死亡都与心血管病有关,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刘中民教授表示,病人无论患的是何种心血管疾病,最后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一旦心功能衰竭靠药物无法解决时,最终就只有两个办法延长患者寿命。一个是使用人工心脏来维持心脏跳动,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另一个是进行心脏移植,或者心肺联合移植。
但是这些病人虽然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却不高。从手术技术来讲都没有问题,原因是他们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或者长期使用抗凝剂。用药本身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很多抗排斥药物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后续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此外,经济上也要面临很大压力。在20多年前,每年就要花费三、五万元用于吃药。这些病人很难融入社会,无论是带着人工心脏,还是进行心肺联合移植,他们在接受治疗后总是需要与大众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考虑能否通过细胞治疗,推迟或避免器官移植。
刘中民教授认为,细胞治疗在未来一定能够取代药物以及我们所说的手术、物理治疗等方法。而且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让病人活得长,还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霍金在2014年所说的“细胞治疗是第三次革命”。干细胞技术被视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前沿与制高点,更是被看作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核心。
四,干细胞如何普及?会引起肿瘤吗?
刘中民教授强调,若要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干细胞治疗,就必须将干细胞变成药物,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
面对公众担心的干细胞使用时间长了会导致肿瘤高发这个问题。
刘中民教授指出,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脐带、脐血、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没有一例报道发生恶性肿瘤。
至于现在使用了干细胞,10年、20年后会不会产生肿瘤,和使用干细胞没有关系。因为人本身就会产生肿瘤,按照统计学来讲,每个人一生当中得肿瘤的几率是40%;50岁和20岁相比,生肿瘤的几率提升100倍;70岁比50岁多1000倍。
所以认为长期使用干细胞以后会得肿瘤,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大多数人对此不太了解,才会把它变成一种焦虑,担心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五,中国干细胞产业现状和未来
刘中民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在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利和文章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临床研究角度来看,美国现在占了全世界临床研究的一半,而我国占十分之一。虽然与美国存在差距,但与第三名相比,我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我国在发展干细胞产业时,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不仅进行细胞生产,还将与干细胞生产相关的企业聚集起来,例如试剂、培养液、冷冻液、检测设备以及耗材生产企业等,形成产业集群。
刘中民教授表示,细胞治疗和细胞产品在我国是纳入国家层面进行审批的。干细胞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走临床研究这条路,需要通过卫健委和药监局双重批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进行药物申报,走药监局审批这条路,这就是双轨制。
未来最重要的是要让细胞产品成为安全有效的产品,并且能够合理收费,真正成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治疗方法。
刘中民教授强调,要使细胞药物惠及广大群众,必须能够合法合理收费,而要走到这一步,必须实施“三点一线”。
第一点是立法,明确合法和违法的概念,勿让整个行业处于灰色地带,造成干细胞产业“未兴先衰”。
第二点是建立区域细胞制备中心,从源头把控细胞质量和安全,如同确保矿泉水源头安全,无论用来烧水、煮饭、洗菜都不会有问题。
第三点是对应用机构进行评估、评价、定价、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布。
“一线”就是政府实施全程监管,确保每一个细胞都出自区域细胞制备中心,有源可溯。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明白。同时,让细胞生产制备企业有继续研发创新、自我造血的动力和能力。
干细胞被称为现代医学领域的“希望之光”,正在为众多病患开辟前所未有的治疗途径。尽管在全球干细胞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与压力,但一系列不断涌现的成功应用实例已昭示着,中国正在朝向领先者的位置稳步前行。
正如刘中民教授所说,“干细胞产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伟大事业。”
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中国干细胞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整理自“央视网”,内容有删减)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