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临床观察:干细胞疗法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改善患者活动能力
临床观察:干细胞疗法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改善患者活动能力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31 00: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进行性软骨破坏和骨侵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约1%。传统治疗药物(如DMARDs、JAK抑制剂)虽可控制症状,但存在较多局限性。干细胞疗法通过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双重机制,为RA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一,疾病现状与治疗瓶颈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影响着超过5000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疾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自身抗体产生,进而攻击关节滑膜组织,引发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最终造成软骨侵蚀和骨破坏。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阶梯式策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期症状控制;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如甲氨蝶呤作为一线治疗;而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JAK抑制剂)则用于难治性患者。

然而,现有治疗方案面临三重困境。首先,约10-15%患者对现有药物反应不佳,被归类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其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及其他累积毒性(如激素相关代谢综合征、JAK抑制剂心血管风险)。最关键的是,现有药物仅能抑制炎症反应,无法修复已损伤的软骨和骨组织,导致关节结构破坏持续进展。

全球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试验分析显示,30%-4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生物制剂反应不足,迫切需要能同时实现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的新型治疗策略。

二,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与抑制炎症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抗炎因子、抑制促炎免疫细胞(如过度活化的T细胞、B细胞)、促进调节性免疫细胞(如Treg细胞、M2型巨噬细胞)的产生等多种途径,显著抑制类风湿关节炎中过度激活的自身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水平,重建免疫平衡。

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直接分化和旁分泌作用(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营养因子和外泌体),刺激受损关节组织(软骨、骨、滑膜)中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基质合成,促进血管新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加速关节结构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并抑制病理性纤维化。

保护细胞免于凋亡: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特定因子(如HGF, IGF-1, VEGF),能够保护关节内的软骨细胞、滑膜细胞等免受炎症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维持关节组织的细胞数量和活力。

归巢至病变部位:

静脉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炎症和损伤部位(如发炎的关节)迁移和定位归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靶向作用于病变关节,提高局部治疗效果。

调节异常血管生成: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血管相关因子(如VEGF)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助于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滑膜中异常的血管新生(血管翳),促进形成更具稳定性、功能性的血管,改善组织灌注和营养供应能力。


三,临床研究

f1d462441e34b17be86ef9fb7ceb8130.png


一项发表在《PLOS ONE》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由Luz Estella Mesa等人完成,旨在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检索多个数据库,纳入了符合预设标准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均对比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与常规治疗或安慰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效果,最终确定了12项合格的临床试验,涉及586名患者,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302名,对照组284名。

纳入的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给药方式多为静脉输注或关节腔内注射,剂量从1×10^6到1×10^8个细胞不等,随访时间从12周到12个月。研究主要观察的有效性指标,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的20%、50%、70%症状改善(即ACR20、ACR50、ACR70),以及炎症相关蛋白质(如TNF-α、IL-6)水平和关节肿胀、疼痛评分。安全性指标则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等。


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身体活动度改善:

输注后1个月和3个月,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显著降低(分别下降0.59分和0.98分);

172例患者中,联合治疗组在12小时内,观察到关节肿胀和僵硬减轻等症状,疗效维持3~6个月。

疼痛与功能恢复:

1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降1.09分;

3个月时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改善0.68分,表明日常活动能力提升。

炎症控制:

红细胞沉降率(ESR)在3个月时,显著降低(降幅36.06mm/h);

C反应蛋白(CRP)在3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下降10.36mg/L和3.01mg/L。

免疫调节:

有效患者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增加,促炎因子TNF-α和IL-6水平下降,抗炎因子IL-10上升。

安全性方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相对风险0.98,95%置信区间0.76-1.26),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发热、注射部位疼痛,未发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如感染或恶性肿瘤风险增加。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有效性上无显著差异,但高剂量(>5×10^7细胞)治疗的ACR20达标率似乎更高。

结论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疗法通过双向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并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迅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RA)症状,同时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尤其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性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数据显示该疗法安全性良好,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约0.26%。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正处于传统药物与再生医学的交汇期,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凭借免疫调控与组织修复的双重机制,不仅为难治性患者带来新希望,更有望实现从炎症控制到结构修复的理念升级,为自身免疫病治疗范式革新提供重要范本,开启再生医学与免疫调节协同治疗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a64dec856dd1f364555afbac1fc61ae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