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淋巴瘤患者接受NK细胞疗法,总缓解率高达93%
淋巴瘤患者接受NK细胞疗法,总缓解率高达93%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4-14 09:20

淋巴瘤(lymphoma)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多样的临床类型以及较高的异质性和侵袭性。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受损、感染风险增加等。更为棘手的是,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或复发的情况,使治疗陷入困境。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淋巴瘤:血液系统“杀手”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当淋巴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时,就可能形成淋巴瘤。淋巴瘤有多种类型,根据瘤细胞的不同,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包含多种亚型,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在治疗方案和预后上都有所差异。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表现,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患者可能偶然摸到身体某个部位有肿块,但不痛不痒,很容易被当作普通的炎症而忽视。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这种发热通常是持续性的。此外,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也可能相继出现。当淋巴瘤侵犯到不同器官时,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侵犯胃肠道会引起腹痛、腹泻;侵犯肺部会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等。

淋巴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毒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等都与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免疫功能低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也可能在淋巴瘤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二,NK细胞抗肿瘤的机制

1,直接杀伤机制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可以直接破坏淋巴瘤细胞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种杀伤作用并不依赖于抗原呈递机制,而是通过调控激活性受体与抑制性受体之间的平衡来识别异常细胞。NK细胞对MHC-I类分子表达水平下调的淋巴瘤细胞,能够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

2,细胞毒性作用


NK细胞表面表达FcγRⅢA(CD16)受体,当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表面的CD16受体结合,从而激活NK细胞,使其对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这种机制在抗体治疗淋巴瘤中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强抗体的抗肿瘤效果。

3,免疫调节与细胞因子分泌


NK细胞在激活后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不仅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还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有研究表明,活化的NK细胞可形成类似记忆细胞的表型,对淋巴瘤细胞产生长期免疫监视。例如,IL-12/15/18预激活的NK细胞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


三,临床研究

1,AFM13-NK细胞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NK细胞疗法正展现出巨大潜力。2025年4月4日,《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关键的1期临床试验成果。该试验由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Yago Nieto医学博士团队领衔。

研究聚焦异体NK细胞,联合双特异性天然细胞衔接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淋巴瘤。旨在评估AFM13预复合的脐带血来源NK细胞(AFM13-NK),联合双特异性抗体AFM13,在CD30阳性(CD30+)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对象均对传统疗法(如brentuximab vedotin和PD-1抑制剂)反应不佳,且有一半患者接受过7次治疗,病情复杂且预后较差。试验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2-4个周期的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随后输注三种不同剂量(10⁶、10⁷和10⁸cells/kg)的AFM13-NK细胞,最后每周静脉注射三次AFM13抗体以维持疗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安全性评估和确定2期推荐剂量;次要终点包括总缓解率(ORR)、完全缓解率(CR)、无事件生存期(EFS)、总生存期(OS)及NK细胞的体内存续情况。

实验数据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最高剂量组(10⁸ cells/kg)被确定为2期推荐剂量。细胞输注后,供体来源的NK细胞在患者血液中1天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存活至3周,且能迁移至肿瘤部位。

疗效方面,总缓解率高达92.9%,完全缓解率为66.7%。中位随访20个月时,2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26.2%和76.2%,其中11例患者在14-40个月的随访期内仍保持完全缓解状态。该研究首次证实了异基因NK细胞与双特异性抗体联合疗法的可行性,其高缓解率和低毒性特征为难治复发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本试验还通过优化供体脐带血的选择标准(如细胞因子预激活和扩增工艺),提升了NK细胞的体内持久性和抗肿瘤活性。不仅为CD30+淋巴瘤提供了突破性治疗方案,也为异体细胞疗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通过更大规模的2期试验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

2,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


胡润、姚沛等学者在《中国肿瘤临床》期刊上,对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CAR-NK)疗法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

CAR-NK疗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NK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具备特异性识别和攻击肿瘤抗原的能力。这种疗法的核心结构包含单链抗体(scFv)、铰链区、跨膜结构域以及胞内信号域。其中scFv决定了CAR-NK的靶向特异性。此外,通过引入4-1BB、CD28等共刺激分子以及IL-15等细胞因子,可以显著增强CAR-NK细胞的活性和持久性,这种优化设计被称为第四代CAR结构。

临床试验显示,6例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型淋巴瘤(FL)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4例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占比67%,并且没有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严重副作用。另一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两次低剂量CAR-NK输注后,肿瘤体积缩小了50%,代谢活性降低了70%。

此外,针对CD20靶点的CAR-NK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Burkitt淋巴瘤小鼠模型中,靶向CD20的CAR-NK疗法使肿瘤负荷减少了80%,生存期延长了50%。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联合使用罗米吡嗪,激活NKG2D信号通路可以显著增强疗效。双靶向策略(如CD19/CD22 CAR-NK)在体外实验中可以清除90%以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评估其安全性。

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CAR-NK疗法由于缺乏T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3),可以避免自相攻击的风险。临床研究显示,靶向CD3的CAR-NK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率高达80%,并且没有对正常T细胞造成损伤。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项CAR-NK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中。其中,美国的FT596(靶向CD19的脐带血来源CAR-NK)在Ⅰ期试验中使71%的淋巴瘤患者达到了客观缓解。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开发通用型冻存CAR-NK产品以提高治疗可及性。


NK细胞治疗淋巴瘤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随着对N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NK细胞治疗将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17549628030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