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4-09-16 05:05

一,类风湿关节炎——“蚀骨之痛”

1753841001020.jpg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在于其侵袭性的关节炎表现,病理根源深植于滑膜炎之中。疾病初期,患者常遭遇关节早晨僵硬、局部肿胀及明显疼痛感等不适。随着病情进展,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关节结构可逐渐发生畸变,最终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损,乃至丧失正常活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圣张仲景在其医学巨著《金匮要略》中,对此类症状相近的病症有着精妙的阐述,将其命名为“厉节风”,这一描述与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解高度契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其存在早已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通过“风湿”(Rheuma)一词对类似症状有所提及,展现了古人对这类病症的初步认知。跨越至东方,约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痹论篇,更是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阐述,体现了中医对复杂病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治疗智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介于0.2%至1.0%之间,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则具体为0.28%至0.41%。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发布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初步估算,中国目前约有500万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其平均发病年龄提前至45岁。值得注意的是,类风湿关节炎在性别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4,意味着约八成患者为女性。

类风湿关节炎可跨越各个年龄段发病,但高发期集中在20至55岁之间,且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至于其确切病因,目前仍处于深入探索阶段。现有研究提示,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吸烟习惯等均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致病因素。然而,寒冷、潮湿的环境条件与这一疾病的发病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相关性。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有效

在科研进展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86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与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转化医学研究所等临床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 Prospective Phase I/II Study》,报告了利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前瞻性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该疗法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积极前景(见附图)。

该报告强调,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传统抗炎及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往往疗效有限,难以满足治疗需求。为此,研究团队聚焦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潜力,并在此前已报道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此次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持续观察。

本研究精心招募了64名年龄在18至64岁之间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与,旨在全面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接受了总计40mL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制品(分为两次,每次20mL,含2×10^7个细胞),并在输注后紧接着静脉注射100mL生理盐水,以确保细胞悬液顺利分布。

为确保治疗的安全性,研究团队采用了血清学标记试验对患者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同时,为了客观评价治疗效果,研究采用了28-联合疾病活动评分(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AQ)作为疗效评估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两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全面评估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减少疾病活动度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实际效果。

一名68岁男性,自1998年起便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伴。至2010年,他首次入住该医院接受治疗,当时情况显示其手部已难以维持伸直状态。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并在随后的3年里停用抗风湿药物长达5年之久,该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手部恢复自如,关节周围的风湿结节也逐渐软化并消退,这一转变令人鼓舞。

在另一项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长期前瞻性I/II期研究中,研究团队对64名患者实施了创新的治疗方案——通过静脉注射给予4×10^7个单位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结合个性化的低剂量DMARDs(一种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在长达3年的随访中,该治疗方案展现出了卓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1年和3年均未报告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同时他们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明显减轻,体现在健康评定问卷(HAQ)和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估(DAS28)分数的显著降低上。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清标记物的积极影响: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关键指标均呈现明显下降,且这种治疗效果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稳定维持3年之久。这一发现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个性化低剂量DMARDs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性,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患者自身免疫耐受及增强抗风湿药物耐受性方面的独特作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DMARDs的联合应用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治疗选择。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广泛研究基础及其与多种免疫细胞和因子的复杂相互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中的潜在治疗价值不容忽视,有望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向之一。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17538409705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