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科学说明:为什么干细胞回输后的“效果”不能用“体感”评判?
科学说明:为什么干细胞回输后的“效果”不能用“体感”评判?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6-26 09:45

在干细胞治疗这一前沿的医学领域中,部分接受者在完成干预治疗流程后,反馈称“没有明显感觉”。这一反馈难免让人心生疑虑:这是否意味着此次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基于全球范围内多个研究中心所积累的丰富临床数据,医学界给出了明确且科学的答案:干细胞的作用机制独特而复杂,决定了其治疗反应往往具有特殊性,接受者缺乏即时的身体感受或主观体感,并不等同于治疗无效。

一,干细胞的作用并非 “立竿见影”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进入人体后,不会像药物一样迅速产生药理反应,而是通过复杂的过程发挥作用。当干细胞被注入体内,首先会通过归巢效应,主动迁移到受损或需要修复的组织部位 。

在这个过程中,干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的微环境。此外,干细胞还能够分化为特定组织细胞,替代受损或死亡的细胞,实现组织再生,但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

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例,临床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注入体内后,并不会立即让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研究人员追踪发现,在注射后的1-2周内,主要是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改善心肌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血液供应。

大约1个月后,才开始有部分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逐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而心脏功能的显著改善,通常要在3-6个月后才能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指标观察到。由此可见,干细胞疗法的效果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以短时间内有无感觉来评判其是否发挥作用。

二,个体差异导致感受不同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疾病严重程度、代谢速度等存在差异,这也使得干细胞治疗后的反应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通常能更快感受到干细胞治疗的效果;而年长或身体机能衰退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变化。

4e049837713c6a4c8cbab078491739d7.png


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感知。

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对干细胞疗法抱有过高期望,一旦短期内没有出现理想中的变化,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加剧焦虑情绪。实际上,保持平和的心态,遵循医嘱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才是理性对待干细胞治疗的正确方式


三,临床研究实证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打完干细胞后没有立刻产生感觉,并不影响其长期治疗效果。


No.1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

在一项针对骨关节炎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招募了120名骨关节炎患者,将其分为干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细胞治疗组患者通过关节腔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在注射后的1个月内,超过70%的患者反馈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疼痛缓解或关节活动改善。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治疗后的6个月,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平均下降了4.2分,关节功能评分(WOMAC)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改善程度远低于干细胞治疗组。这充分说明,即便在注射初期没有明显感觉,干细胞依然在体内持续发挥修复作用。

No.2干细胞治疗帕金森

另一项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研究人员对40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1-3个月内,大部分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等症状没有明显减轻,患者和家属一度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但经过1年的随访发现,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其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不能依据短期的身体感受来判断干细胞治疗是否有效,长期的观察和评估才更具参考价值。


四,科学评估效果


对慢性病(如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患者,追踪相关临床评分、影像学变化或生物标志物。

整体健康状态评估:活动能力、患病频率、生活质量评分与同龄趋势比较。


先进检测:如代谢组学分析评估整体代谢状态变化,或特定影像学(如特定部位的MRI)评估组织结构改善。


五,重要考量因素

1,个体差异

效果受年龄、基础疾病、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细胞类型与质量、治疗方案(剂量、途径、次数)及机构操作规范性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2,预防价值


在相对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尤其在中年之前)进行干预,旨在提升健康储备和延缓衰老或病变,其预防性价值巨大,此时的“没感觉”正是其温和、前瞻性特点的体现。

3,合理预期

细胞治疗非“万能灵药”,其效果是生理性、修复性的,通常不会产生药物般的即时强烈体感。设定符合其作用机制的预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干细胞治疗后的“无感”体验,是其独特、渐进式修复机制的常态体现,而非疗效的缺失。理解并接受这一修复过程的“静默期”,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并积极配合随访,方能更准确地把握干细胞疗法带来的健康改善与潜在价值。对于追求长远健康与疾病预防而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修复,恰恰是其强大生命力的科学体现。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9d54fa9e0e77ad89a78ba92abf36d2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