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研究表明:在治疗肝硬化上,干细胞疗法有望替代肝脏移植
研究表明:在治疗肝硬化上,干细胞疗法有望替代肝脏移植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3-31 00:00

全球肝硬化患者总数约1.2亿,其中我国患者达700万,占比5.8%。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每年因肝硬化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50万,占全球肝硬化死亡病例的50%以上,使我国成为肝硬化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肝移植作为目前唯一能够根治肝硬化的治疗手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供体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大量患者无法及时获得合适的肝脏供体。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为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肝硬化的病理机制

我国肝硬化患者中,80%以上由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而来。其中乙肝病毒感染仍是首要病因,贡献了约80%的肝硬化病例。然而,随着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的发病率正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可能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主要病因。

在疾病分布特征上,有六类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肝炎病毒感染者、长期酒精滥用者(每日乙醇摄>40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长期接触肝毒性药物或化学毒物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患者。


我国每年新发肝硬化病例中,酒精性肝硬化占比约25%-30%。近几年呈现年轻化趋势,与饮酒文化及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此外,肝硬化并发症的致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失代偿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24小时死亡率达20%-30%,肝性脑病的急性期死亡率更高达80%。

尽管近年来肝硬化病因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临床仍存在病因不明、无症状代偿期患者漏诊及病毒抑制后残留肝癌风险等挑战。在此背景下,干细胞治疗成为肝硬化逆转研究的焦点领域。2023年《中国肝硬化十大科学问题》明确提出,基于干细胞的肝组织功能性再生技术被列为核心攻关方向。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治疗方法,干细胞可以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改善肝功能,减轻症状并促进组织修复。已有临床研究文献表明,干细胞疗法在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减轻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二,临床研究

1754881477656.jpg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的充分验证。依据2023年10月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研究团队遵循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PubMed、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中精心筛选出11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这些研究广泛涵盖了来自中国、埃及、伊朗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的肝硬化患者数据,为全面评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效果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临床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多项关键的肝功能指标。具体而言,白蛋白(ALB)水平在治疗后2周至6个月的随访期间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这表明肝脏的合成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在1-6个月内显著降低,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得到缓解。此外,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肝动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以具体研究为例,一项纳入了219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组在长达7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整个研究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充分证明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另一项针对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从治疗前的59.3±12.8μmol/L显著降低至34.5±17.2μmol/L(P<0.05)。Child-Pugh评分也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未出现严重副作用,进一步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作用机制层面分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修复肝脏的作用。

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再生能力。在特定诱导下,它能定向分化为具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当肝脏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受损时,其分化形成的肝细胞样细胞可迁移至受损部位,通过替代受损细胞、分泌营养因子、调节微环境等改善肝脏结构和功能

2,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发挥旁分泌效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这些细胞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殖与修复,增强肝脏的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还能抑制肝细胞的凋亡,减少肝脏损伤时功能细胞的丧失,从而维持肝脏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为肝脏疾病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3,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作用。它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损伤;还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例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MSCs)治疗后,肝纤维化区域减少了25%-37%,直观地展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抗纤维化方面的显著效果。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一致报告,未观察到感染、肿瘤或免疫排斥反应等严重不良事件。仅有少数患者出现短暂发热或注射部位不适感等轻微不良反应,且这些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Meta分析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安全性结论,一项纳入15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2-4周,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另一项对467例患者数据的分析表明,腹胀、腹水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10-111例),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长期疗效(>6个月)仍需进一步验证。尽管如此,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广泛、低免疫原性及高安全性等独特优势,已成为肝硬化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为了充分发挥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硬化治疗中的潜力,需要进一步优化细胞剂量、输注频率及联合治疗方案。同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以明确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这将有助于推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从临床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为广大肝硬化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17548813216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