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5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约为1%-3%,80岁以上的发病率则高达50%。阿尔茨海默症目前依赖三款单抗药物进行疾病修饰治疗。虽能延缓病情,但存在约20%或更高的脑萎缩、注射反应等不良反应概率,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治疗策略。
阿尔茨海默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抽象思维损害、失语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这是一种起病隐匿且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会显著提高的疾病。
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史的人,更易患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过度疲劳、动脑不足,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油、高糖饮食,缺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头部外伤史、长期接触高浓度铅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其远期记忆也会逐渐受损,并出现错构、虚构以及妄想等现象。与此同时,患者的计算能力、语言能力和定向能力也会逐渐丧失。出现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等症状。到了疾病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障碍,例如,不分昼夜地游走吵闹、不讲卫生等,甚至丧失行动能力,卧床不起。
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综合的评估和检查。包括临床评估、认知测试、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目前,阿尔茨海默症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例如,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记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些研究成果为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一,干细胞的治疗优势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并且能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中,干细胞主要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神经细胞替代与分化 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潜能,可直接替代因疾病死亡的神经细胞。例如,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与宿主整合以修复神经通路。动物实验显示,移植干细胞能增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改善认知缺陷。 2,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效应,能够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些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突触连接重建及神经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记忆和学习功能。有临床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显著提高血管生成标志物水平,促进人脑海马区体积增加。 3,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往往伴随慢性神经炎症,干细胞可以通过抑制促炎因子(如IL-6、TNF-α),并上调抗炎分子(如IL-10、IL-4),减轻神经炎症损伤。间充质干细胞还能调节小胶质细胞活性,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引发的炎症反应。 4,刺激内源性修复 干细胞通过优化并改善局部微环境,能有效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进而促进宿主自身的神经再生过程。具体而言,移植后的干细胞能够分泌一系列旁分泌介质,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些介质在海马区等关键脑区能够显著增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有助于补偿因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组织变性损失。研究揭示,相较于直接的细胞替代疗法,利用干细胞激活内源性的神经修复机制可能更为关键且高效。
二,临床研究
2025年3月10日《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由美国10个医学中心联合开展的随机双盲2a期临床试验,首次揭示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Laromestrocel)在轻度阿尔茨海默症中的突破性疗效。
该研究纳入了49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平均年龄74.1岁,男性占比44.9%。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分为安慰剂组(n=12)、低剂量组(n=13)、中等剂量组(n=13)和高剂量组(n=11)。
低剂量组首次输注2500万个干细胞后输注3次安慰剂;中高剂量组分别以每月2500万和1亿个干细胞持续4次输注。主要终点为39周时复合阿尔茨海默病评分(CADS)变化,次要终点包括认知功能(MoCA、MMSE-2)、脑结构(MRI测量全脑及海马体积)及安全性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组呈现显著认知改善与脑结构保护效应。低剂量组MoCA评分提升0.9分(P=0.009),相当于逆转6-8个月认知衰退;高剂量组日常生活能力(ADCS-ADL)提升5.3 分(P=0.04)。
影像学数据证实,中等剂量组全脑萎缩速度减缓57%(P=0.006),高剂量组减缓57%(P=0.009),联合分析显示全脑体积保护率达48.4%(P=0.005),海马体萎缩减少61.9%(P=0.021)。
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扣带回皮质神经纤维完整性显著改善,MD值下降18%,(P=0.048)。研究机制发现,血清sTIE2水平下降49%(P=0.042),提示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稳定性增强,且治疗后39周仍保持68%的脑保护效果,印证干细胞分泌外泌体的持续作用。安全性方面各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0%vs7.7%-9.1%),零例输注反应、过敏反应及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ARIA)。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能够通过抗炎、促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多重机制延缓阿尔茨海默症进展,兼具安全性与有效性。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抗淀粉样蛋白药物的拆弹伤房效应,实现脑结构与功能的双重保护。血清sTIE2或成为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支持个体化给药方案。
目前已启动三期临床试验,未来或与抗淀粉样蛋白药物联用形成"清除病理+生态修复"的联合疗法。这项研究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从对抗病理向系统修复的范式转变,为延缓疾病进程提供了全新策略,随着后续研究推进,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重要选择。
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或将催生更多基于阿尔茨海默症机制网络的综合干预方案。为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延缓病程进展提供更具生命力的科学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