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作为一种眼科疾病,因其不可逆的致盲性而备受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二的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预计203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9540万。在中国,青光眼患者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约为2180万。40岁以上人群的青光眼患病率则为2.3%,致盲率约30%。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青光眼作为眼科医学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正逐步为这一不可逆性致盲疾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一,干细胞治疗青光眼
针对青光眼,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手段主要是依赖药物或手术方式来降低眼压,以期延缓视野损害的进程。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凋亡过程。
因此,在传统医学观念中,青光眼被视为一种难以逆转的疾病,其治疗效果长期以来并不理想。但近年来,科学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替代凋亡细胞及保护受损细胞的潜力。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分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它们能够通过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从而有效减少RGC的凋亡,并具备替代受损RGC进行治疗的能力。
目前,针对青光眼的干细胞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利用干细胞衍生的组织替代病变的小梁网,以改善眼内房水引流,从而缓解青光眼病情;二是促进RGC的保护与再生来恢复视觉功能。
二,临床研究进展
1,干细胞促进青光眼组织再生
2013年5月,加拿大Renaud Manuguerra-Gagne等学者在知名学术期刊《Stem Cells》再生医学板块,公布关于干细胞治疗青光眼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青光眼模型中,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后,利用激光诱导旁分泌因子的分泌和祖细胞的增殖,可以促进青光眼受损组织的再生。
Renaud等人尝试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慢性青光眼方面的潜力。在他们的研究中,首先利用激光技术构建了一个开角型青光眼模型,以此评估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能,以及探究其促进组织修复的潜在机制。随后,他们采用激光引导的方式,将效应细胞精准地引入受损组织内,进一步分析激光诱导疗法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有效促进小梁网细胞的再生,特别是在将其注射至眼前房时,相比造血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在降低眼内压(IOP)方面展现出更为显著的效果。这一发现尤为重要,因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往往面临小梁网细胞功能障碍的问题。
此外,研究还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因子能够激活睫状体中的祖细胞池,进而促进细胞的增殖。通过激光诱导的组织重构技术,间充质干细胞被精确地引导至受损区域,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还带动了眼内祖细胞数量的适度增加。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这一常见眼疾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干细胞促进RGC的保护与再生
2016年3月,《Stem Cells》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Jason Meyer等研究人员成功展示了将人类皮肤细胞衍生的干细胞转化为RGC的能力。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IUPUI的研究团队从遗传性青光眼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身上采集了皮肤细胞进行活检,并将这些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引导这些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为RGC,这些细胞逐渐展现出RGC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RGC作为我们眼睛与大脑之间的关键连接点,负责将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解读。一旦这些细胞受损或功能丧失,大脑将无法接收到重要的视觉信息,从而导致失明。
"我们已经能够在培养皿中产生具有青光眼特性的细胞,在更遥远的未来,我们也许有能力使用健康的患者细胞来替代在该病中丢失的细胞。"Jason Meyer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迭代,基于干细胞的治疗策略有望在未来成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对干细胞生物学的一次重要贡献,更是对未来眼科治疗前景的一次积极展望。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持续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