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过敏性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从儿童常见的湿疹、哮喘,到成年人频发的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这些看似不大不小的健康问题,却常常演变成影响生活质量的“顽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3人中就有1人受过敏性疾病困扰,且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
一,免疫系统的 “过度敏感”
过敏性疾病的本质在于免疫系统出现了“认知错误”。当机体接触到花粉、尘螨、食物蛋白等无害物质(即过敏原)时,免疫系统却会错误地把它们当成“入侵者”,进而启动过度的防御反应。
此时,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嗜酸性粒细胞会聚集起来,同时大量分泌炎症因子,最终引发皮疹、喷嚏、喘息等一系列过敏症状。这种免疫状态失衡与Th2型免疫反应亢进紧密相关。辅助性T细胞(Th2)过度激活,会促使B细胞产生大量IgE抗体,从而形成过敏恶性循环。
传统治疗的核心思路是“抑制反应”,而非“纠正失衡”。比如,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缓解瘙痒、流涕等症状;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气道水肿。
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调节免疫系统存在的根本缺陷。对于重度过敏患者,像患有难治性哮喘或严重特应性皮炎的患者,传统治疗往往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因长期用药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并发症。
二,干细胞——“天然调节器”
干细胞之所以能成为过敏性疾病治疗的新突破口,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更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接触调控等方式,精准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过敏反应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如同“天然调节器”。它能抑制Th2细胞的过度增殖,减少IL-4、IL-5等促过敏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增强其对免疫反应的“刹车”功能。
此外,干细胞还能降低肥大细胞的活化程度,减少IgE抗体的产生,从多个环节阻断过敏反应的启动与放大。这种“纠正失衡”的特性,使其有望从根本上逆转过敏体质,而非仅仅缓解症状。
三,临床研究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已从动物实验逐步迈向临床探索,多项突破性成果令人瞩目。
No.1过敏性哮喘
在哮喘治疗领域,2023年《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的临床试验显示,对120名难治性哮喘患者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后,78%的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频率减少60%,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干细胞输注后,患者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下降,IL-10 等抗炎因子水平升高,证实了其免疫调节的有效性。
No.2特应性皮炎
对于特应性皮炎(湿疹),干细胞治疗同样有出色表现。《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Journal》发表了一项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案例。一名患难治性特应性皮炎合并足部溃疡的老年患者,在接受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取得了显著疗效。
治疗1个月时,EASI评分下降至76%,足部溃疡面积缩小65%;治疗3个月,EASI评分下降92%,足部溃疡完全愈合,且在后续6个月随访中未出现复发,生活质量评分(DLQI)从28分提升至5分。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干细胞在治疗难治性特应性皮炎及合并症方面的潜力。
No.3过敏性鼻炎
在过敏性鼻炎方面,烟台毓璜顶医院开展的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作为全球首个干细胞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研究纳入了一定数量的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在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如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综合评分平均下降了62% 。
经过治疗,患者血清中IgE水平降低了45%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了58% ,且在随访的8个月内,症状持续改善,复发率仅为15%。这一研究充分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过敏性鼻炎患者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症状方面的显著功效 。
No.4食物过敏
在食物过敏领域,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虽处于早期,但动物实验已展现出潜力。对花生过敏小鼠模型输注干细胞后,其肠道黏膜免疫平衡得到了重建,过敏休克发生率从80%降至15%,且对花生蛋白的耐受性可持续1年以上。这为未来根治食物过敏提供了全新思路。
从哮喘、特应性皮炎到过敏性鼻炎和食物过敏,多项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均证实了干细胞在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过敏症状方面的有效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持久、更全面的健康改善,推动过敏性疾病治疗领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