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临床研究:干细胞疗法可缓解脂肪肝,使脂质沉积减少近半
临床研究:干细胞疗法可缓解脂肪肝,使脂质沉积减少近半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14 04:20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剧变,脂肪肝已从过去的 “富贵病” 演变为全球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突破25%,在我国肥胖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脂肪肝并非良性病变,它可能逐步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

一,脂肪肝的病理机制


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其核心始于肝脏内脂肪代谢的失衡,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过度脂肪变性,甘油三酯异常堆积在肝细胞内。这通常由胰岛素抵抗驱动,导致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大量游离脂肪酸涌入肝脏,同时肝脏自身合成脂肪增强而输出减少。

持续性的脂肪过载会引发肝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攻击并损伤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种损伤触发了炎症反应,激活肝脏内的免疫细胞(如库普弗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 IL-1β, IL-6),形成慢性炎症环境,标志着疾病从单纯脂肪肝向更严重的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

持续的炎症和肝细胞损伤会激活原本静止的肝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后者大量合成并沉积细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纤维),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若不加以干预,纤维化可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正是由于脂肪肝这种涉及脂肪代谢紊乱、细胞损伤、慢性炎症、纤维化激活等多环节、进行性发展的复杂病理机制,使得传统治疗方法(如生活方式干预、针对单一靶点的药物)往往效果有限,尤其在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干细胞治疗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应对脂肪肝的复杂病理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二,干细胞治疗的核心优势

No.1多靶点综合干预能力

干细胞通过旁分泌作用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可同步调控脂肪肝的多个病理环节。干细胞能减轻肝脏炎症、抑制氧化应激、保护肝细胞、阻断肝星状细胞活化,实现从脂肪堆积到纤维化的全程干预。

No.2高效免疫调节作用

干细胞可重塑紊乱的肝脏免疫微环境。抑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促进抗炎型免疫细胞分化,从源头降低慢性炎症对肝组织的持续损伤。

No.3显著抗纤维化效应

干细胞可以直接靶向抑制肝星状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进已沉积的细胞外基质降解,同时刺激内源性肝细胞修复,为逆转纤维化提供可能。

No.4临床安全性与治疗潜力

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移植排斥风险小),来源广泛(骨髓、脂肪、脐带等),且可通过静脉输注靶向归巢至损伤肝脏,为终末期肝病提供微创治疗新路径。

三,临床研究


937dd74082c7dfadda4585e87c3dbc76.png


一项由Foteini Korkida等人发表于《Stem Cells Transl Med》的研究,系统评估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潜力。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结合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验证了MSCs在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和纤维化方面的有效性。


No.1酒精性肝病研究


在酒精性肝病的研究中,韩国开展的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纳入了81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中55例完成随访(对照组18例,单次移植组18例,两次移植组19例)。

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肝动脉注射,单次和两次移植组的肝脏胶原蛋白比例分别降低25%(19.5±9.5%vs14.5±7.1%)和37%(21.1±8.9%vs13.2±6.7%),Child-Pugh评分显著改善(单次组:7.6±1.0vs6.3±1.3,P=0.035;两次组:7.8±1.2vs6.8±1.6,P=0.003)。

组织学评估显示,单次和两次移植组的纤维化改善率分别为61%和37%,而对照组仅27%。安全性方面,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仅两次移植组出现1例发热反应。


No.2非酒精性肝病研究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中,解放军医学院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纳入了65例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组(33例)和安慰剂组(32例)。

治疗20周后,UC-MSC组肝超声改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5.45% vs 18.75%,P=0.021),三酰甘油、γ-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固醇水平持续优于基线。动物实验显示,UC-MSC移植可使NAFLD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减少48.7%,血清促炎因子TNF-α和IL-6水平下调,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ollagen I表达降低。

机制研究表明,MSCs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在肝脏疾病治疗及相关病理生理过程中展现出显著效能,具体机制如下:

旁分泌效应:MSCs具备强大的旁分泌功能,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促进肝细胞再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为一种重要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可与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启动肝细胞的增殖、分化程序,加速受损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免疫调节:
MSCs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角色,能够精准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维持免疫平衡。在肝脏炎症微环境中,MSCs可抑制促炎性的M1型巨噬细胞活化,使其无法发挥强烈的炎症促进作用。并积极促进具有抗炎功能的M2型巨噬细胞极化,增强其分泌抗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为肝脏的修复和再生创造有利的免疫环境。

抗纤维化:肝脏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MSCs在抗纤维化方面具有独特的机制。一方面,MSCs 能够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减少纤维瘢痕的沉积;另一方面,MSCs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从源头上阻断肝脏纤维化的进程。


代谢调控:
MSCs对肝脏的代谢功能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尤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脂质代谢方面表现突出。MSCs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缓解胰岛素抵抗状态。同时,MSCs还能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减少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维持肝脏正常的脂质代谢平衡。

研究结论表明,MSCs治疗在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均展现出显著的组织学和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

单次移植方案和多次移植方案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均有效,不过两次移植相较于单次移植并未体现出显著优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数据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脏脂肪沉积情况以及代谢指标。


然而,研究强调仍需进一步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验证长期疗效和最佳给药方案,尤其是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如骨髓、脐带、脂肪)的疗效差异及联合治疗策略。此外,需关注细胞剂量、移植途径(如肝动脉vs静脉)和患者分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该研究为MSCs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需结合精准医学方法优化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干细胞治疗为脂肪肝这一全球性健康难题带来了新的答案。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深入推进、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融入以及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干细胞治疗有望突破现有局限,在脂肪肝的防治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持久、更有效的康复希望,也为全球肝脏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9d54fa9e0e77ad89a78ba92abf36d2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