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干细胞治疗小脑失调:研究显示,患者整体症状改善约25%,行走稳定性提高37%
干细胞治疗小脑失调:研究显示,患者整体症状改善约25%,行走稳定性提高37%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6-19 05:25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为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通路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平衡失调、运动协调障碍以及言语不清等症状,因此被形象地称作“企鹅家族”。尽管全球医学界长期致力于研发有效疗法,但传统治疗手段仍局限于缓解症状、延缓进展。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再生修复能力,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一,SCA疾病困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病理机制复杂,核心在于基因突变导致小脑浦肯野细胞凋亡,进而引发运动协调中枢的不可逆损伤。

患者早期表现为步态蹒跚、书写困难,晚期则可能丧失吞咽能力,甚至需要鼻饲维持生命。据统计,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2-5人患病,且多数患者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病程长达20年。

传统治疗手段如物理康复、药物干预虽能短暂缓解症状,但无法逆转神经元死亡进程。

二,干细胞治疗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神经再生、免疫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微环境修复以及血管生成等多个层面。


1,神经再生与细胞替代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在小脑萎缩的治疗中起到修复和再生的作用。这些新生细胞有助于填补受损区域,重建神经网络,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例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直接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同时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元的再生。这种细胞替代机制是干细胞治疗小脑失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NIFs),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胶原细胞生长因子(GDNF)等,这些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再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小脑的功能。

此外,干细胞还能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这些因子在神经保护、神经突触连接和神经网络重建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恢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改善大脑认知功能障碍和各种减退的功能。

3,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抗炎因子,如调节性T细胞(Treg)、IL-10、TGF-β等,这些因子能够募集调节性T细胞,缓解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的损伤。

此外,干细胞还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宿主细胞的免疫调节,减少异常免疫反应,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延缓病情进展。

例如,干细胞能够分泌抗炎因子,抑制异常神经生发,减少神经元损失,保护神经回路。

4,改善微环境与促进血管生成

干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改善受损区域的微环境,促进细胞的存活和再生。

此外,干细胞还能促进血管生成,增加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改善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增强受损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干细胞能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重建血液循环。

三,临床突破


03b8635b5072cad0c208b29dcb7d9904.png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临床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

No.1CCTV报道案例

据CCTV报道,有两位家族性遗传性小脑萎缩患者接受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运动功能显著恢复,重新获得生活自理能力。

No.2国际多中心研究

2024年《干细胞转化医学》期刊汇总全球12项临床试验数据,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3%。

No.3临床研究案例


一篇名为《人类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一例病例报告》的文献由Pan-Woo Ko等8位研究者共同完成,发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医学期刊。研究旨在探索他人捐献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安全性与初步效果。

患者为一名患有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的成年男性,主要症状包括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言语不清和眼球震颤,且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过程分为两次,每次间隔一周,通过静脉注射输入约1亿个干细胞。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分别进行多维度评估:使用国际公认的共济失调评分量表(ICARS,满分100分)量化运动功能,通过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小脑结构变化,并记录血液检测、免疫指标及任何不良反应。


数据显示,患者治疗前ICARS评分为52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治疗后1个月评分降至43分,3个月为40分,6个月稳定在39分,表明整体症状改善约25%。具体表现为行走稳定性提高(步态测试分数改善37%)、手部动作协调性增强(手指追踪测试提升30%)、言语清晰度好转(语言功能评分改善20%)。

脑部MRI显示,治疗前小脑体积明显萎缩(体积较同龄正常人减少约18%),治疗后6个月小脑萎缩未进一步恶化,且部分脑区代谢活动增强(通过特殊影像技术检测)。治疗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患者未出现发热、过敏、器官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血液指标(如肝肾功能、炎症标志物)和免疫相关检测均保持正常范围,表明治疗安全性良好。

实验结论指出,该病例首次报道了异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可行性。患者运动功能获得持续改善(ICARS评分显著下降),小脑退行性病变进程趋于稳定(MRI显示结构未继续恶化且代谢活动增强),且整个治疗过程安全无严重副作用。这些积极结果可能与干细胞调节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相关。

研究者建议未来在更大人群中开展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如设置对照组、延长观察期),以进一步验证干细胞治疗此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长期效果与作用原理。该研究为探索共济失调新疗法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和方向性参考。


干细胞治疗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开辟了新路径,其多维度修复机制与临床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从基础研究到个体化治疗案例,均印证了这一技术的潜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化,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延缓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突破,为患者重燃希望。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9d54fa9e0e77ad89a78ba92abf36d2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