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MDD)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全球约有3.5亿患者受其困扰,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约9500万,终生患病率达6.8%。令人忧心的是,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不到30%,充分治疗率仅有0.5%。在这一背景下,干细胞治疗作为新兴技术,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全新曙光。
一,抑郁症(MDD)
抑郁症远非简单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以持续心境低落、行为及认知异常为主要病症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综合征。核心症状包括抑郁心境持续至少2周、兴趣丧失以及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附加症状则表现为自信心丧失、过度自责、反复出现自杀想法、注意力下降、睡眠障碍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抑郁症每年夺走约28万中国人的生命,其中4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10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治疗手段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
常用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SNRI(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但起效慢、副作用明显。
2,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治疗,但国内能得到系统心理治疗的患者较少。
3,物理治疗:
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电休克治疗,多在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张鸿燕教授指出:“复发是抑郁症的一种常态,而不复发则是一种理想状态。”随着复发次数增加,治疗难度逐渐加大,患者还可能遗留认知功能障碍。
二,干细胞治疗优势
干细胞治疗抑郁症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干预手段,近年来在学术界和临床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的修复和重塑作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这些因子有助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的可塑性,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干细胞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o.1多靶点作用
干细胞不仅针对神经递质失衡,还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抑郁症状,具有更广泛的治疗潜力。例如,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减少神经炎症等。
No.2个体化治疗
干细胞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理特征和病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No.3持久效果
干细胞治疗可以提供长期的疗效。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和恢复正常功能,减少抑郁症症状的复发率。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干细胞治疗的目标是修复神经组织,理论上可能提供更持久的疗效,甚至可能实现疾病的根本治愈。
No.4减少药物副作用
干细胞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从而降低副作用的风险。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干细胞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中,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三,临床研究
Mian Wu和Shaohua Hu在2024年发表的综述文章中系统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机制、临床研究实验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在实验设计方面,基础研究选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症小鼠模型,通过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剂量为每只小鼠1×10^6个细胞,并以抗抑郁药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得到显著改善,且改善效果优于氟西汀组(行为学测试评分降低幅度约为35%,而氟西汀组为25%)。
机制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极化(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下降超过50%),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同时促进海马区神经再生。
临床研究纳入了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和成人抑郁症患者(150 例)。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氟西汀联合中药治疗。
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降至7.01±1.03(对照组为 10.2±1.8),并且血清促炎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降低,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明显升高。
对于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剂量效应。接受低剂量(1×106cells/kg)和高剂量(2×106cells/kg)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的两组患者,其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且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率提高约 20%)。
实验结论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抑郁症的核心机制在于发挥抗炎与神经修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脑内的炎症微环境;另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BDNF等因子,促进海马神经元的再生,逆转因慢性应激引发的海马萎缩(使海马体积增加约15%)。
此外,一项针对35万人的大型人群研究(随访12年)证实,身体虚弱与抑郁风险呈正相关。在抑郁症病例中,虚弱前期和虚弱个体分别占20.58%和13.16%,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或许能通过改善全身炎症状态,间接缓解抑郁症状。
研究最后指出,在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时,需严格把控剂量策略以确保安全性。在临床应用中需优化单次剂量与输注频率。
在发表于《转化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围绕干细胞治疗抑郁症也展开了深入探索,并选取了100名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采用干细胞疗法对这100名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展开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超过70%的患者情绪有了明显改善。这些患者原本可能长期深陷抑郁情绪的泥沼,对生活丧失了兴趣,但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情绪低落的状态得到了显著缓解,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积极面。
在心理状态上,患者不再被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所困扰,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乐观。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重新恢复了与家人、朋友的正常交往,能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重新融入了社会。
综上所述,干细胞凭借多维度修复神经、调节炎症的特性,有望突破传统治疗 “对症不治本” 的瓶颈。尽管目前临床研究样本量有限,但干细胞展现出的显著疗效已为抑郁症治疗开辟新的赛道。未来,随着干细胞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推进,这一创新疗法或将重新定义抑郁症的诊疗格局,让更多患者挣脱心灵枷锁,拥抱心灵曙光。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